场景理论视域下的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举措

    发布时间:2020-6-22 10:13:41 来源:中国旅游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区域或族群所特有的民风民俗和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产和旅游资源。近年来,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展示与体验为主要内涵的非遗旅游蓬勃发展,是文旅融合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促进以非遗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举措。但是,在非遗转化成为旅游产品的过程中,非遗的展现往往局限于博物馆式陈列、舞台式展演等形式,也出现了真实性缺失、体验性不足、商业化过度等一系列问题。在文旅深度融合过程中,促进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关键是不断提升非遗的场景化体验。

    场景理论是芝加哥社会学派近年来提出的从文化、消费、空间整合的角度来解释后工业化时期的经济社会文化现象的理论范式。在场景理论视域下,场景是一种由消费、体验、符号、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等文化意涵组成的文化空间;场景包括以下几个要素:一是特定的社区范围,二是显著的实体建筑,三是特定的人群,四是特色活动,这些要素综合在一起形成了场景象征意义的表达;场景不仅蕴含了功能,也传递着文化和价值观,形成抽象的符号感和信息传递给不同的人群,并在无形中影响着个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

    基于场景理论的视角,非遗和旅游融合本身便塑造了一个文化场景。在这样的场景中,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共同营造出一种空间的符号性表达,无形中传达了一种文化价值理念,并不断激发和促进游客的体验和消费行为。因此,促进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关键是促进非遗展现从博物馆化、舞台化向场景化转化升级,打造非遗文化空间,提升非遗场景体验。

    一、强化非遗场景的合法性标志

    场景理论代表学者,美国芝加哥大学特里·克拉克教授将场景解构为合法性、真实性和戏剧性三个主维度,其中合法性指的是场景通过文化符号传达出来的某种价值理念或行为方式的合理性、合规性。文旅融合的非遗场景的打造,首要要求是保护非遗所依托的文化生态,并将非遗概念化为某种唯一性、特有性、原真性的文化符号和文化标志,强化其作为旅游吸引物的合法性。

    例如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打造,其以瓷窑作坊营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础,以御窑厂等国保单位为依托,保护景德镇陶瓷文化所赖以存续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整体性,不断凝练并强化景德镇“瓷都”的文化符号标志,这便是景德镇陶瓷非遗场景作为旅游吸引物和文旅体验消费发生场所的合法性来源。因此,在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过程中,注重对非遗文化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存,强化对非遗文化符号的凝练与提升,是打造非遗文化旅游目的地合法性的基础。

    二、建构非遗场景的真实性空间

    非遗自身是一种本体的真实性,非遗旅游则是一种再现的真实性。但是,在近年来很多非遗旅游项目中,出现了虚假、扭曲、过度商业化等真实性缺失问题,其关键原因还是在于对非遗场景的真实性建构不足。反观欧洲的许多城市,街头艺人会在机场、酒吧等公共场所进行即兴表演,在菜场等生活化的场景中也时常举办小型乐队演出,这些融入真实生活空间的场景营造,让游客感受到更加真实浓郁的本土文化氛围和魅力。

    因而,促进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其重点是利用生活化的场景来营造非遗场景的真实性空间。例如,苏州园林的昆曲表演不是在博物馆中,也不是在舞台上,而是进入了真实的文化场景——苏州园林之中,再现了《牡丹亭·游园》中“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真实场景。这种以真实空间为依托和载体进行的非遗场景建构,把非遗融入真实场景,在身临其境之中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和沉浸感,使游客获得审美享受。

    再如,展示历史民居建筑及其生活方式的露天博物馆(open museum)正在成为文旅融合的新热点。以荷兰露天博物馆为例,该博物馆占地44公顷,利用情境建构的方式将建筑物、藏品、自然环境三者有机组合起来,真实再现并还原了近代以前典型荷兰农村和小城镇的环境风貌,展现了过去几百年间农民、渔民和手工业者的生活场景。露天博物馆正是通过真实空间的打造,依托于历史原貌的再建构和生活场景的再呈现,探索出了非遗和旅游融合的新范式。

    三、营造非遗场景的戏剧性体验

    体验是文化旅游活动的核心内涵。基于场景理论,场景的戏剧性是指一种对于故事的演绎,对于戏剧冲突的表达,是一种表现自我的方式。打造戏剧化的场景体验,往往能够营造场景的活力,增加非遗旅游的故事性、互动性、体验性和娱乐性,实现非遗文化体验的场景化升级。

    以坐落在浙江嵊州的越剧小镇为例,该小镇依托以越剧为核心的非遗文化资源,打造各色剧场、大师工坊、影视娱乐基地,建设成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生态人居于一体的特色小镇。一系列丰富的体验活动提升了游客的互动感和参与感,从而深入沉浸在以越剧文化为内核的戏剧化场景之中。通过营造戏剧性场景、融入戏剧化内涵,越剧小镇将越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禀赋发挥得淋漓尽致,实现了非遗和旅游的深度融合。

    再如陕西袁家村,充分挖掘并戏剧化再现关中非遗的特色内涵,将关中的民俗文化、传统民间艺术、民居建筑、特色美食小吃、手工作坊等融于一体。其最大的特色在于它所呈现出的关中民俗风情、浓郁的乡村氛围、丰富的非遗再现和当地生活化的农民方言夹杂,给游客一种时空转换、令人尖叫的戏剧化场景体验,刺激文旅消费在场景中不断发生。因此,营造非遗场景的戏剧性体验是推动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关键所在。(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

    网站地图|法律声明|联系我们|客户服务|集团网群
    Copyright©山东文旅集团有限公司技术支持:鲁网网站备案:鲁ICP备05017874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