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旅游业可为传统村落增强“造血功能”

    发布时间:2020-7-1 10:41:22 来源:中国旅游报

    传统村落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优秀文化。传统村落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必须保护好、传承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建设美丽乡村,“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要“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大批传统村落正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很多青壮年离开世代生活的故乡,奔向城镇。昔日繁忙的村落,街坊邻里齐聚的情景已经成为记忆。一些地方传统村落面临严重的“空心化”问题。村落“空心化”是一种历史现象,也是一种现实困境,保护传统村落关键是要找到破解“空心化”的途径。

    为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力度,2014年4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等部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提出保持传统村落的完整性、真实性、延续性。合理利用文化遗产,挖掘经济价值,发展传统特色产业和旅游。发展旅游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古村落基础设施改善,增加了村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拓宽了村民视野。一些机构和企业通过为传统村落注入资本,进行不同程度的旅游开发,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保护文化遗产、留住年轻劳动力、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发展旅游业是保护传统村落的有效途径。一些地方古村落旅游业规模较小、缺乏特色产业支撑,短时间内还无法给村民带来丰厚收入,无法留住年轻人。笔者认为,破解传统村落“空心化”难题,关键在于传统村落自身增强“造血功能”。

    第一,聚人气,引人才返乡重建。传统村落要破解“空心化”困境,必须聚集人气。“人”是传统村落保护的核心力量,要千方百计吸引在外的青壮年返乡,还要吸引一部分青年大学生返乡创新创业。政府在资金和人才政策支持等方面要加大力度,让在外的青壮年愿意返乡,为村落的发展贡献力量。

    第二,兴产业,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产业是传统村落保护的动力和支撑。“人”引来了,更需要产业发展让人才留下来。发展旅游业成为传统村落保护的主流方向,但单靠旅游产业支撑不足以让原住民留下来。除了发展旅游业,传统村落还要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找准产业发展定位,要善于利用村落内的资源优势,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打开发展的思路,整合优势资源,产业发展了,才能真正实现人才的回流。如陕西关中平原的袁家村依托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在深入挖掘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发展乡村旅游,开创了袁家村品牌。在吸引游客的同时,袁家村通过销售当地农产品带动二产加工,形成一二三产融合,带动村民持续增收,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第三,塑乡风,重塑古村乡风文明。要不断完善古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古村落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实现各方权责明晰。充分发挥古村传统文化的纽带作用,努力发挥古村德治的重要作用,唤醒村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让村民积极主动参与村落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一直重视乡风民俗,村落中的乡贤和乡绅是传承乡风文明的重要力量,要鼓励他们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重塑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增强村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传承乡风文明,延续古村传统文化,可从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层面减少村落原住村民的流失。

    总之,传统村落只有实现自我发展,有了人的集聚、有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有了世代传承的乡风文明,才能更好地破解“空心化”困境,让村落焕发生机与活力,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作者单位:天津城建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网站地图|法律声明|联系我们|客户服务|集团网群
    Copyright©山东文旅集团有限公司技术支持:鲁网网站备案:鲁ICP备05017874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