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旅融合推动“人文湾区”建设

    发布时间:2021-1-29 10:00:30 来源:中国旅游报

    把握文化共性,弘扬湾区人文精神,以人文价值强化文化认同,规范发展方向,跨越制度壁垒,是引领湾区发展迈向新阶段的必然路径

    2020年12月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以全新的发展理念、明确的目标体系、清晰的行动策略和有力的保障系统,确定了未来15年或更长时间内粤港澳大湾区“人文湾区”建设的参照系、时间表和路线图。《规划》在“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开局之际发布意义重大,为实现国际一流湾区、开创文化发展新格局保驾护航。

    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是一个经济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经过40年飞速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实力和区域竞争力助其在全球竞技场从“跟跑者”经“并跑者”角色转向“领跑者”角色,其经济社会发展将从科技创新支撑文化创新的“科技价值模式”转向文化创新引领科技创新的“人文价值模式”。人文价值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最大公约数”“最美同心圆”和最强竞争力。把握文化共性,弘扬湾区人文精神,以人文价值强化文化认同,规范发展方向,跨越制度壁垒,是引领湾区发展迈向新阶段的必然路径。

    作为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项规划,该政策文本明确了以文旅融合作为“人文湾区”建设突破口的逻辑主线,保持了专项规划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等国家总体发展规划的平衡,同时保持了与《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等国家级区域规划的有效衔接,兼顾了湾区各城市不同的文化资源优势和发展阶段,还考虑了文化和旅游行业的特殊要求和粤港澳大湾区的特殊地缘,较好地平衡了文化和旅游行业的文化属性、经济属性和政治属性。《规划》的上述特征是动员全社会支持港澳特区巩固提升竞争优势、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的逻辑起点。

    《规划》是一个由严密的发展目标与支撑手段组成的互洽均衡系统。以“共建人文湾区”部分为例,其通过“大力塑造湾区人文精神”“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积极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等三大策略、6个专栏、19个项目,实现了“人文湾区”建设目标、内容和路径、措施之间的衔接配套。分析《规划》呈现的行动策略不难发现,集成和整合是方向,数字化和体系化是抓手,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是“人文湾区”建设的内在动力,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是“人文湾区”建设的发展路径,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是“人文湾区”建设的外部诉求。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是增强文化认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将极大地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优质公共文化服务的共建共享在《规划》中得到强调。未来几年,在《规划》指引下,粤港澳大湾区将对标全球文化中心城市,掀起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热潮,迅速补齐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短板。同时,原本蓬勃发展的群众文化活动也将借政策东风再上层楼,充分保障公民享受文化成果、参与文化活动和开展文化创造的权利。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推动文化与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是“人文湾区”建设的发展路径。文化是一套独特的精神、物质、智力和情感符号,文化产业承载着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功能属性,是衡量一个地区和国家文化软实力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健全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形成,有助于促进大湾区文化产业各要素的顺畅流通与优化配置,全面激活产业创新效能,增强湾区的吸引力、凝聚力、影响力和竞争力。

    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是“人文湾区”建设的外部诉求。交流、交融、交锋是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文化创新的前提条件。建设“人文湾区”,需要打通“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双向通道。有鉴于此,《规划》鼓励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发展各具特色的对外文化交流品牌,创新推进国际传播。一方面,支持港澳发挥中外文化融合、国际化程度高等优势,加强湾区城市信息沟通、资金融通、资源流通,通过挖掘对外交往资源和岭南文化元素,借助传统节庆活动和华人华侨文化交流合作大会等平台,讲好中国故事,推动文化出海,在文化竞争中实现文化创新。另一方面,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湾区乃至中华文化内涵,在文化融合中实现文化自强。

    粤港澳大湾区是连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重要桥梁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地缘优势。因此,《规划》专门设计了促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合作机制和项目。相信在这些机制的运作和项目带动下,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人文湾区”也将承担更多国际文化交流使命。

    总之,《规划》对“人文湾区”建设具有深远的现实指导意义。当务之急是狠抓落实,借文化之力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实现更紧密的连接与融合,在功能、机会、政策、机制等方面形成系统整合效应,不仅打通物理空间,而且促进民心相通,推进全社会在精神价值层面形成“湾区意识”和“命运共同体”,推动中华文化迈向新高度。

    (作者为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教授)

    网站地图|法律声明|联系我们|客户服务|集团网群
    Copyright©山东文旅集团有限公司技术支持:鲁网网站备案:鲁ICP备05017874号-5